前言:
云南美食众多,要说写美食,中国当代作家汪曾祺老先生必然是中国美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位作家。从他手中写出的美食,真实诱人。
汪曾祺先生曾在云南学习、生活过,与云南有着深厚的渊源。他的作品中,有着许多云南文化、美食的影子,对于研究历史风土人情,是宝贵的资料。
他对于云南美食传播和传承带来着积极的影响,所以在云南的人文印象中,汪老先生是至关重要的一位。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是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中国作家网评)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
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大学期间,汪曾祺与同学创办校内的《文聚》杂志,并不断在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
1944年,为生活计,汪曾祺在昆明北郊观音寺的一个由联大同学办的“中国建设中学”当教师,在两年的教学期间,汪曾祺写了小说《小学校的钟声》,重写小说《复仇》。后由沈从文推荐给郑振铎在上海主办的《文艺复兴》杂志发表。此外,还写了小说《职业》、《落魄》、《老鲁》等。
汪曾祺曾因求学来到西南联大学习,在昆明生活了7年。这段时光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这段艰苦而又充满奋斗的日子,汪曾祺先生融入到他的作品中,为我们展现出了别开生面的云南人文文化、一道道云南美食。譬如:
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摘自(《昆明的雨》)
汽锅鸡
汪曾祺:“中国人很会吃鸡。广东的盐 鸡,四川的怪味鸡,常熟的叫花鸡,山东的炸八块,湖南的东安鸡,德州的扒鸡……如果全国各种做法的鸡来次大奖赛,哪种鸡该拿金牌?我以为应该是昆明的汽锅鸡”。
特点:建水汽锅,汤清如水、鸡香扑鼻、鲜嫩无比。
过桥米线
汪曾祺:“未到昆明之前,我没有吃过米线和饵块。离开昆明以后,也几乎没有在吃过米线和饵块。最为名贵的自然是过桥米线。过桥米线和汽锅鸡堪称是昆明吃食的代表作。”
特点:吃法奇特、油而不腻,清口醇和,鲜香异常。
宣威火腿
汪曾祺:“云南的宣威火腿与浙江的金华火腿齐名,难分高下。""昆明人吃火腿特重小腿至肘棒的那一部分,谓之'金线片腿',吉庆祥的火腿月饼天下第一。”
特点:宣威火腿以其皮薄肉厚,肉色红艳,香气浓郁。
——摘自《五味》